华杉:从“四书”到王阳明,1小时理解儒家思想精髓 | 新加坡华侨中学演讲实录



640.jpeg


2023年8月17日,华杉在新加坡华侨中学为华侨中学和南洋女中的150名师生,做了题为《从四书到王阳明——1小时理解儒家思想精髓》的讲座。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,而且提问的热情和水平都很高!




本文内容整理自该讲座演讲及现在问答,并经华杉修改。


华杉:


尊敬的老师们、同学们,大家下午好。我今天的任务是给大家来做一个儒家思想的讲座。那我们就有了一个问题,什么是儒家思想?

这个问题好像很大,很难回答。如果你去问先贤大儒,他们最愿意用的一个回答是什么呢?我想他应该会说:“儒家思想就是应事、接物、待人的日用常行。”事情来了,你怎么样应事、接物和待人,每天的日用常行怎么做,这就是儒家思想。


5.jpeg



儒家讲要做圣人,不知道同学们想不想做一个圣人?王阳明从小的志向就是要做一个圣人,那么我们怎么样去学习做一个圣人呢?

圣人也给了一个很简单的方法,我们不是说儒家思想就是应事接物待人的日用常行嘛,所以当我在应事接物待人的时候,在每一件小事上我都先想一想,如果是圣人做这件事,他会怎么做?如果我也那么去做,在这件事情上面做到就算是圣人来做也不过如此,那么在这件事情上我就是圣人了。

比如现在我做的事是讲课,你们做的事是听课,你们就先想想如果是孔子坐在这里听课,他会怎么听?如果你能做到像他那样来听课,那在听课这件事情上,你就是圣人了。那对我来说我也要先想想,如果是孔子来讲这堂课他会怎么讲?如果我也能像他那样讲,那我也是圣人了。

所以今天下午,你们做圣人比较容易,我做圣人就比较难。这就是学做圣人的方法,不是说你“是”圣人,而是在某一件具体的事上和圣人做得一样,一件事一件事的学着做。


6.jpeg


我也一直在努力地学做圣人,做得比较成功的一件事,就是跟曾国藩学日日不断。

曾国藩的弟弟打了胜仗,消灭了太平天国,回到家乡之后,曾国藩给他第写了一封信,他说:“你这些年打仗,有两件事情搞坏了,一个是身体搞坏了,第二个是学习荒废了。回家之后,这两年你就好好休养身体和做学问,少举事。”

他说做学问首先就要少举事,什么叫少举事?就是不要给自己立太多的flag。我们经常讲我要干这个我要干那个,少举事就是你想干的事越少越好。

甚至他说:“你连慈善都要少干,不要今天想捐条桥,明天想修条路。你觉得这是在给家乡做慈善,实际上是又耗费了你精力,还会惹很多的是非,你就好好在家里养身体和读书就行。”这是第一条。

第二他说:“做学问一定要日日不断,你不要说今天忙,今天的功课放到明天再做,这就不行,一定是今天的今天做完。也不要说今天不忙,今天先把明天的先做了,明天不做,这也不行,一定每天都要做。也不要说这几天要出门,等回来再做,他说出门你总要住酒店,那你就把功课带着,在旅馆里面做。”

我就学圣人的滴水穿石、日日不断之功,我把它用在我的写作上。我每天早上5点多钟起来,5:00~7:00就是我写作的时间,平均每天能写2000字,一年就是70万字,20年就是1400万字,我已经写了十几年了,所以我写了很多的书。


7.jpeg


我每天写完就发在社交媒体上面,因为每天都更新,所以我的朋友们都知道。有一次我跟一个朋友去日本打高尔夫球,早上他就来敲我的门,说来看看我是不是在写作,然后他就拍了这张照片。


8.png


还有一次我做了一个肠道息肉的小手术,在病房里面我也还在写。好多朋友都问为什么你有这么大的毅力能够坚持?我说其实当你形成习惯之后,你的舒适区就转换了,要是一天早上没写,就跟没刷牙一样难受,出不了门。


大家知道著作等身这个词吗?说的是一个人写的书很多,垒起来跟他的身高一样高。这也是我的人生目标,而且我还有身高优势,如果长太得太高了,也不敢定这样的目标。


这是今年5月份拍的照片,在我公司的展厅里,有一条著作等身线,我每出一本书我就把它摞在那里。我今年52岁,60岁时我肯定就著作等身了。


9.png


好了,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讲儒家思想的基本的内容。儒家思想最基本的,其实就这4本书。“四书”我都写了有注解,这次也带了一些送给学校了。


10.png


“四书”的学习次序,是先读《大学》,这是儒家思想的入门,然后读《论语》,第三本是《孟子》,最后是《中庸》。很多人说他看不懂《中庸》,但看《论语》还行,就是《中庸》比较深,不太容易搞懂。



1

《大学》之道

《大学》入门就是给你开纲目,叫“三纲八目”,三个纲领八个条目。原文是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三纲就是“明明德”、“亲民”和“止于至善”。

“明德”就是明亮的、光亮的品德,“明德”前面的“明”是动词,是“擦亮”的意思,所以“明明德”就是擦亮你明亮的品德,让它恢复到本初的样子。“明明德”实际上就是王阳明说的致良知,良知是生而知之,是你生下来本来就知道的。

“在亲民”,朱熹把这个“亲”解读为“新”。商汤在洗澡盆上刻了一句箴言,叫做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”就是说每天都要自新。上海有个《新民晚报》,《新民晚报》的“新民”可以解释为“自新以新民”。“新民”就是自新以新民,每天都自我革新擦亮自己的品德,然后来影响周围的人。

“止于至善”就是“止定静安虑得”,是志有定向。

11.png



三纲领不是我今天要讲的重点,重点我要讲八条目。你要学儒家思想,那就一定要理解这八条目: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

我不知道在新加坡的同学,有多少人知道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,可以给我举个手,我看差不多有一半。那知道这完整八条目的再举一下手,还有10来个同学知道,不错。一般在中国国内的,基本百分百的人都知道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,但知道“格物致知诚意正心”的也不多。八条目呢,就是整个儒家思想的基础。

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,意思是你只要修养自身,自己的修为好了,那么你一家人都能跟着你好了,然后整个国家也都好了,最后全世界都跟着你好,都听从你的教化,这就是平天下了,这是儒家的最高境界。


12.png


为什么你一个人的修为,就可以影响到一家、一国,甚至是全世界?

我找到了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说的理论,塔尔德1890年写了一本书,叫做《模仿律》。这本书提出一个理论,他说一切社会行为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模仿。

然后他还提出了模仿三定律:第一,是在下位的人模仿在上位的人,就是所谓的“上行下效”;第二,模仿一旦开始,就呈几何级数扩张;第三,人们总是先模仿本地的、本国的,再模仿外地的、外国的。


13.png



我觉得这个理论,就完美地解释了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。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主人公一般是说皇帝。因为只有皇帝才能够影响到全国,然后到天下。

那么,如果说这个国家的君主,他自己严格地修养自身,那么他的家就齐了,就正了。一家都正了,全国都会跟着他学习。全国都正了,国家发展搞得好了,那全世界都会向他学习,这就达到平天下。

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,其实讲的也是一个领导力,领导力的关键叫做率先垂范,你率先垂范了,大家就都会跟着你学。

对应到我自己身上,我自己在公司每周一早上8:30会亲自打扫公司厕所,这样有什么好处?老板都擦马桶了,公司的员工就没有人说,这个事不是我该干的。


14.jpeg


这点我是跟日本一家企业东海神荣的老板学的, 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之后,公司收入腰斩,他就去问一个大前辈,说:“前辈,怎么办公司?”那个前辈就说:“打扫卫生吧。”也没有说第二句话。

东海神荣的老板一开始也没明白这是什么意思,但这个前辈是他很崇拜的人,他觉得前辈肯定不是乱说的,虽然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做,但还是决定先从家里开始打扫。

然后他住的街区有一个小公园,公园对面有个小卖部,小朋友在小卖部买了糖果就在儿童乐园里吃,吃完就把糖果纸扔的满地都是,他看到后就每天去打扫。打扫一天没反应,打扫两天也没反应,但搞了两个星期之后,这些小朋友们就不往地上扔了,因为他们看到天天有个老人家来打扫,不好意思扔。

打扫干净儿童乐园后,他又开始去打扫旁边的厕所,其实那个厕所已经年久失修没法用了,周围邻居看着一个老板天天在这给大家打扫厕所,大家就都出来,一起出力把厕所整修一新,最后这个社区的面貌一下子就改变了。

这个老板也通过这些事得到了信心,就到公司里带动员工每天早上一起打扫。这样每天有公司就有了一个集体活动,大家一起打扫,气氛也活跃了,相互也有了干劲。最后困难也过去了,这个公司也就搞好了。

现在东海神荣这个公司就以清扫闻名,全世界的企业家都到这个公司来学习清扫,我们公司也组织团队去学习过。

在我们中国武汉,曾经有一个学校的校长,说:“现在的小孩子太娇惯了,我们小时候上学还有值日生,要自己打扫教室的卫生,现在学校里请那么多阿姨,小孩子都不劳动了。”他就发个通知,要求学生必须打扫卫生。结果不仅学生反对,家长们都跑到学校来反对,最后他也没有搞成。

我当时想这个校长少做了一件事,就是没有率先垂范。如果他自己先扫两个星期,然后再通知,我想同学们可能就不会反对了。这就是儒家讲的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道理。

我们在营销上也用这样的方法,为什么要请明星来带货?因为粉丝会模仿明星,这就叫意见领袖。


15.png


模仿律还有一个启示,就是由内而外,由近及远。大家要注意你的行为,修身就是看你的行为,不是听你嘴上说的话,行为释放的信号远远强过你说的话。

由此我也提出来一个“形象距离论”。大家有没有听过一句话,叫“仆人眼里无伟人”?因为仆人离你离得太近了,知道你跟别人也没什么区别。

我这个形象距离论是什么意思?就说如果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,跟你们之间的距离成正比,就证明你也不是什么好人。离你远的人肯定不够了解你,他认为你是个伟人,但离你近的了解你的人觉得你不过如此,甚至觉得你是个虚伪的人,是个坏人,那你肯定不是什么好人。

真正的圣人是离他越近的人,和他相处时间越久的人,对他会更加地尊敬。这就是颜回说孔子,“仰之弥高,钻之弥坚。瞻之在前,忽焉在后。”永远都追不上,永远都要学习,这是“修齐治平”的圣人之道。

“修齐治平”前面还有四条,叫“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”。《大学》里有一段话,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。致知在格物。”

这就是说后面一条是前面一条的必要条件,格物是致知的必要条件,致知是诚意的必要条件,一直到治国是平天下的必要条件。


16.png


事实上,八条目之间的关系就是数学上讲的充分必要条件。只要你格物,你就能够致知,就能够诚意,就能够正心,就能够修身,就能齐家治国平天下。

就像我们打游戏,一共有8关,一步步升级打通8关。而且八条目时只要你过了第1关,后面7关就自动全过。这个地方很关键,也就是说只要你格物了,后面的你就能全部搞定,所以最重要的是格物

但是偏偏命运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,《大学》这本书他对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都有完整的解释,而关于格物致知这段的解释不见了。

以前的书是竹简制作的,可能关于格物致知的那一节掉了。你告诉我打通第一关就能成功,结果关于第一步怎么做的解释就没有了,这就造成了巨大的问题,没有第一步,我就无法到达第二步。

然后到了南宋,出现一个大儒,叫朱熹。朱熹他就想把这一段补上,他说“格尽天下之物,而穷尽其理”,格物就是要弄清天下所有事物的本质,只有把这些理都穷尽了,才能物格而致知。

这里问题又来了,我要把全天下所有的事物道理都搞清楚,我才能进入下一关,那我这不是永远进入不了下一关了吗?因为我这辈子不可能把天下所有事情全都搞明白的。所这就是王阳明在格竹子格不出来之后,提出的问题,他认为这不对。

王阳明就对“格”重新做了一个解释,他提出“格”应该是一个“格子”,是一个“是非善恶”的格子。

事物来了之后,你拿这个“格子”往事物上一套,套得上就是“是”,是“善”;套不上就是“非”,就是“恶”。如果套得上我就干,套不上我就不干,这样我就能致良知,我就知道何为是非善恶。

每件事情我都这样去做,我就有了诚意,我诚心诚意地去做事,我的心就正了,就不会跑偏,那么这样我就能修身,就能治国,就能平天下。


17.jpeg


我认为王阳明的解释就完全解释通了,比如同学们听老师讲课,你先自己拿是非善恶的格子套一套,上课是不是应该认真听?上课认真听了,下课也应该认真做作业了,那你最后肯定就有所成就。

我自己小时候就没做到,小时候我经常立志,说下周一开始我一定好好学习。当我决定下周一开始好好学习的时候,其实就是下周一我要好好学习了,那这周六周日我先使劲玩,结果就是下周还是没好好学习,这就是没有做到格物致知。

我们公司的生产管理方式是学的日本丰田生产方式,有一年我们去日本游学,拉开日本办公室的一个抽屉,看到抽屉里面是拿泡沫做了一些格子,剪刀有一个剪刀形状的格子,胶棒有胶棒形状的格子,在办公桌上甚至连放杯子的位置都画了一个圈,所有的物品都有自己的格子。

我一看,这不就是格物致知吗?这里该有哪些东西,每一个有多少数量,物品还在不在,都一目了然。建立了标准状态就能发现异常,一有问题就能立即发现。


18.png


有的人看到还要在桌子上画个圈来规定放水杯的位置,觉得很变态。其实不是的,他们就是把格物致知养成习惯了,养成习惯了之后,它就会被放大,就能用到所有的地方去。

在八条目中,“格物致知”的知晓率是100%,“修齐治平”的知晓率也是100%,但中间还有一个诚意正心,基本没什么人知道。为什么很少有人知道诚意正心呢?因为大家没有体会,而诚意正心其实才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,这点我后面会讲。



2

《论语》之道



我们再来看《论语》。曾经有人问我,说:“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总结《论语》的思想?”我说不用一句话,两个字就行,因为孔子自己就总结过。有一天孔子在课堂上对曾子说:“参乎,吾道一以贯之。”说完就出去了,没有解释这是什么意思。其他学生没听懂,就问曾子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。曾子说:“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。”


19.png


孔子《论语》的道,就是忠恕之道。忠道,是“己所立而立人,己所达而达人”。意思是指你想要的,别人也想要,你要帮他实现;你想实现的,别人也想实现,你要成就他。所以,可以说忠道的核心就是成就他人。

而且儒家的忠道,还不是说下对上的忠,是上对下的忠,它其实是一种领导力,就是要成就他人,是上对下的忠。“忠”字是上面一个“中”,下面一个“心”,是说我的作为,能够中他的心,给他心中想要的。


20.png


“恕”字是“如心”,是我的心就好比你的心,是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。是自己不想要的,不希望遭受的,就不要让别人遭受。这里有个很重要的点,这里说的自己和别人的关系,不是一对一的相互关系,而是传递的关系。

相互的关系是说你对我好,我也对你好,你对我不好,我也对你不好。而传递的关系叫“所恶于上,毋以使下”,如果你不希望你的上级怎么对待你,你就不要怎样对待你的下级,“所恶于下,毋以事上”,你不希望你的下级怎么对待你,你也不要怎样对待你的上级。


21.png


所以,忠恕之道就叫“尽己之心,曰忠,推己及人,为恕。”一个“中心”,一个“如心”。其实整个的儒家思想,你可以认为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将心比心,将我的心去比别人的心,推己及人,由内而外。


在《论语》里,还有一点,被我用到了公司经营里,叫做“近悦远来”。这出自叶公问政,叶公问孔子说:“国家政治应该怎么搞?”孔子就说了:“近者悦,远者来。”近处的人喜悦了,远方的人自己就来了。所以,我在华与华的经营理念上,就是悦近来远,终身服务。


22.png


什么意思呢?大家知道做咨询的,大都需要不断地出去开拓客户。但是事实上,这不是最主要的,如果你要想吸引新客户,最重要的是把你现有的客户服务好。如果现有的客户做精彩了,其他的客户自己就来了,这也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过程。

我们公司最早是做制药业的客户起家的,因为在2013年服务号了西贝攸面村这个餐饮客户,然后通过这个客户给我们吸引来了几十个餐饮客户,现在餐饮类客户成了我最大的客源。


23.png

近悦远来我们还可以用一个代数题来解释。比如这个圈是我现有的客户,假定它的半径等于“1”,那面积等于πr²,它的实际面积就是π。

如果我把现有面积内所有客户全都服务好了,每个都满意,他们就会给我带来新的客户。那我下一个客户面积的半径假定再增加“1”,那r=2,总面积就是π×(2r)²=4πr²。4πr²减去第一圈的面积πr²,第二圈我们的市场总面积就增长了3πr²。

如果第三圈的半径,在第二圈的基础上再增加“1”,总面积就是π×(3r)²=9πr²,再减去前面第二圈增加的面积3πr²,那第三圈我们的市场总面积就增长了6πr²。

24.gif

大家看,这样的增长是不是几何级数的增加了?其实过去我们公司这20多年的增长,就是这样过来的。这样一个类推的过程,实际上也是前面讲的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的过程,这是近悦远来。

跟近悦远来相反的,就是狩猎采集。你每天都是出去拓展,今天拓展到这儿,明天拓展到那儿,到最后,你有的还是那么一点。


25.gif


我们人生的一切,其实都在于你的深耕和积累。现在中国企业喜欢讲长期主义,要在半径1米的地方深挖1000米,很多人都只是嘴上说说而已,真要他去深挖1000米的时候,他又耐不住寂寞,挖着挖着,就要换一个地方挖。



3

《孟子》之道


第三个讲《孟子》,孟子的第一个话题就“义利之辨”。


26.png


孟子见梁惠王,王曰:“叟不远千里而来,亦将有以利吾国乎?”梁惠王问你老人家不远千里而来,你有什么有利于我们国家的事儿要跟我说?孟子回答:“王何必曰利?亦有仁义而已矣。”就是你何必说利,我有的只有义而已。

义利之辨的逻辑,孟子讲的很清楚。它不是说有一个“义”和一个“利”在那里,问你选哪个。用《大学》里面一句话“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”,这两个是先后的关系。

意思是如果你琢磨别人的利,你手下的人也会琢磨你的利,你手下的人是去外面搞钱方便,还是在你这搞钱方便?当然还是搞你的钱方便,这样你就拥有一个利欲熏心的团队。但如果你对别人仁义呢,你的人也会对你仁义,相互仁义,你就拥有一个仁义的团队。这其实还是率先垂范,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。

我经常在我们公司讲一句话,“在客户那里开会,要像在公司开会一样说话;在公司里面开会,要像客户老板也在参会一样。”

就是说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,没有一句话是客户不能听的。我们到客户那里开会提案的时候,该说什么就说什么,不要去察言观色,看他喜欢什么,再去讨他高兴,拿到我们的利,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义。

你也可以理解“义”就是格物致知,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做。当你对别人该怎么样就怎么样的时候,你下面的人对你也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,这才是一个健康的组织。

第二个要讲的孟子思想,也是儒家一个很重要的思想,叫做扩充放大。扩充放大来自孟子的“四端论”: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;羞恶之心,义之端也;辞让之心,礼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

四端论,就是讲你要找到那一点点善端,把它扩充放大,然后润之四体,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,最后充塞天地,成为圣人。所以,我们要注意这种小小的善端或者恶端,对善端要不断地把它放大,对恶端就要趁早把它掐灭。

刘备在去世的时候,就给阿斗留一个遗言,叫“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。”这句话就特别的重要,因为我们平时也没什么机会做大善事,那就多做点小小的善事。


27.png


同时,孟子也提出了一个词叫“良知良能”,生而知之,不学而能。有很多东西是你生下来不用学就能知道的。以前圣人喜欢举一个例子,说没有哪个女生是先学会养孩子才结婚的,这就是叫做良知良能。

但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一句话:“人生而无知,但是并不愚蠢,人是因为受了教育才变得愚蠢。”所以教育也有它很可怕的地方,它有时候会把良知良能给抹掉了。


28.png


孟子最后一个还有一个观点,这个对同学们是最有用的,就是 “勿忘勿助”。勿忘就是不要忘了,勿助就是不要拔苗助长。我们要的是滴水穿石,匀速的运动,不要动不动就喊要大干100天,然后又歇100天,啥也不干,天天玩。

同时还有一句话叫“要集义而生,不要义袭而取。”集义而生就是要每一件事都做对,它就跟积德一样,都是攒起来的。义袭而取就是前面说的大干100天,然后又歇100天。


29.jpeg


4

《中庸》之道


讲完《孟子》,接着我们就进入《中庸》。有一天我在我们公司楼下看到对面有一个公司的广告,他写了一个广告语,“追求卓越,拒绝中庸”。这句广告有什么问题?很多人一说中庸就理解成平庸,还有人认为中庸就是没有什么棱角,是那种和稀泥的角色。

那么,什么叫中庸?程颐说:“不偏之谓中,不易之为庸,中者天下之正道,庸者天下之定理。”所以,中庸之道,就是追求极致完美,一点差错都不出,无过不及,恰到好处。中庸就是遵循永恒不变的定理,可为万世垂范。


30.png


怎么样的才叫过无不及呢?这可以用《好色赋》来讲:“京家之子,增之一分则太长,减之一分则太短;著粉则太白,施朱则太赤。”

这形容一个美女,如果她再高一分就长得太高了,如果矮一分又太矮了,如果少一块肉就太瘦了,如果多长一克又太肥了,如果抹上粉就太白了,如果抹点胭脂又太红了。这说明什么?说明她一切都是极致完美,100分。

所以,中庸就是极致完美,丝毫不差的意思。孔子说“中庸不可能也。”虽然中庸不可能,但我们要知道有那样一个完美的标准在,有标准就有追求,对吧?

举个例子,可能你们小朋友还不太有体会,像我我这个年纪的人,我们就每天都遇到一个中庸的问题,就是吃饭。吃饭说是要吃八分饱最好,你吃8.1分饱不行,吃7.9分饱也不行,然后还要营养搭配,什么吃够5种颜色,什么一个拳头大的蔬菜等等,要全部刚刚好,一点都不能差,这就叫中庸。那我们吃饭能不能做到?基本没可能。


31.jpeg


中庸的最高境界是什么?这就要回到我们刚才说的诚意正心的“诚”。中庸开篇第一句话叫“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”

“天命之谓性”,就是上天给你的就是你的性质,相当于物体的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。水到100度就要变成气体,到0度就会结冰,这是上天给它的物理性质。

“率性之谓道”,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,把天性最充分地发挥出来就是道,这是儒家对“道”最明确的一个定义,修这个“道”就是教育。

“唯天下之至诚,为能尽其性。”就是你一定是诚到了极致,你才能把自己充分地发挥出来。比如说我是做咨询的,其实儒家也是做咨询的,孔子也是给别人做顾问的,我们给别人做顾问的时候,孔子就说了一个原则,叫“用之则行,舍之则藏,直道事人,不枉道事人。”这两句是很重要的。

“用之则行”,如果你用,我就行道于天下,如果你不用我,我就藏在怀里,不拿出来,不用也没关系。这也叫“以道事君,不可则止。”就是我用我的道,直直地来侍奉你,直接把我的道都奉献给你,你不认、不听那我就停止。

“不枉道事人”就是不能扭曲自己的原则,去巴结人讨好别人,然后让他给你地位和俸禄,这就属于谋财害命,尸位素餐了。

当我心中一片至诚的时候,我就不在乎你喜欢我还是不喜欢我,或者不在意你给不给我职位、加不加薪。我只是把我一片至诚,把我的能力把它奉献出来,这个时候我是不是就能够尽兴,我是不是才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。

如果扭曲自己的原则,我就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,因为我老去猜老板喜欢什么,然后再去迎合他,那就不是我自己真实的想法了。


32.jpeg


如果你做了领导,做领导就要尽人之性,让手下的每个人也都得到充分地发挥。然后还要尽物之性,比如一辆车你能开到60万公里不大修,这辆车就算是尽性了。工厂里的设备,你把它维护的好,让它能用20年、30年,这就是尽物之性,日本人就喜欢追求这样的东西。

对于一个国家的君王来说,他能让全国每个人都尽性,让每一个物件都在最好的状态,生态环境、山川草木,甚至每一粒沙子,每一口空气,都达到最好的状态,这就是仁君圣主。也就是中国儒家的最理想的状态。能达到这样的状态,它就达到了厚德载物的境界。



33.jpeg


四书,从《大学》到《中庸》,就是从诚到诚,从诚意正心,到至诚无息、至诚如神。“至诚无息”, 无息就是没有停息,或者叫做没有选择性,对谁都一样。不能对这个人诚,对那个人不诚,不能这个事坚持原则,对那个事就守正出奇,突破底线了。

“无息则悠远”,持续的时间很长,就是基业常青;无息则博厚,厚德载物;无息则高明,高明到超出他人的想象,活在他人想象之外,你就能实现进入到自由王国,这就是儒家的王道。


34.png


那么“诚”到底是什么?朱熹有一个解释,叫“诚者,不自欺也。”诚就是不骗自己。这也是王阳明说的“致良知”。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良知,即使是个贼他也有良知.

有一天王阳明抓到了一个贼,他就对那个贼说你要问问自己的良知。那个贼就嘲笑他说:“老头,我是一个贼,贼有良知吗?我没有良知”王阳明就说:“这天也挺热的,你衣服脱了。”贼就把衣服脱了。

王阳明又说:“你把裤子也脱了。”贼说:“那不太好吧。”王阳明说:“你不是没有良知吗?知道裤子脱了不太好,这就是你的良知。如果你能抓住这一点良知,你就知道人家衣服不能偷,就不会做贼了。”

还有一天有对父子吵架,争执不休,最后来找王阳明给他们主持公道,看看到底到谁对谁错。结果进去没说两句,父子俩抱头痛哭就出去了,也不问谁对谁错了。

王阳明的学生就好奇地问王阳明到底跟他们说什么了,两个要父子反目的人,马上就好了?王阳明说:“我给他们讲舜是世间大不孝之子,瞽叟是世间大慈爱之父。”

这个故事是说,舜是古代的圣贤天子,瞽叟是他父亲,舜的亲身母亲死后,父亲娶了一个后妈,还生了一个孩子叫象。舜的父亲被后妈教唆的就看不惯他,几次都想把他害死,但他都逃脱了。那样看其实舜是最孝顺的,舜的父亲瞽叟是最坏的。

王阳明为什么会说舜是大不孝,瞽叟是慈爱之父呢?因为在舜自己看来,自己的父亲都想杀掉自己,那自己做的是有多不好,真是太不孝了。而他的父亲觉得自己把舜一手抚养大的,天底下还有比自己更好的父亲吗?现在自己都恨不得杀了他,这儿子是有多坏。

舜的思想就是符合“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”,当他父亲、后妈和弟弟都要杀他的时候,他都没有觉得他掉到一个最坏的家庭,反而他觉得是自己做的不好,让他们都想杀了自己。即使他后来做了天子,他对他的父亲、后妈和弟弟,都还非常得好。


35.jpeg


王阳明还有个最重要的思想,叫做“知行合一”。有一次学生们就问王阳明,说:“老师,什么是知行合一?”王阳明就他们说:“孝敬父母,大家都知不知道?”学生们都点头说知道。

王阳明说却:“你们不知道,你们只是知道孝敬父母这个说法。第一,你们不知道什么是孝敬父母。第二,你们每个人知道的都不一样。孝敬父母是一个行为,你只有去做了,在你做的时候你父母对你会有反馈,在那个时候你才知道孝敬父母是什么样的。就好像大家都知道糖是甜的,盐是咸的,但是你只有吃过你才知道什么是甜,什么是咸。”

再比如说,老虎会吃人,大家都说老虎很可怕。但只有经历过被老虎追,虎口脱险过的人,谈起老虎才会浑身发抖,脸色变得非常的可怕,也只有他才明白老虎的可怕,其他人只是听说。

这就是知行合一的意思。所以,我说知行合一就是言行一致。我的朋友们经常夸我的一句话就是说:“认识你这么多年,你的观点从来没有变过,你坚持的事情也从来没有停过。你说的话,就是你在做的。”我说:“很感谢你这样说,我这就是知行合一,言行一致,真正知道那些东西怎么回事。”

一句话叫做“为什么学过这么多的道理,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?”就是因为你没有真正掌握那个道理,你没有知行合一,你不知道它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逻辑。


36.png


知行合一,我还把它称为“学习学”。大家都是学生,是来这里学习,那你们有没有学过学习学?没有,对吧?学习学这个词是德鲁克提出来的。他说:“我觉得我们需要有一个学习学,不能没学过学习学,就去学习了。”

那么什么叫学习?《论语》的第一句话叫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乐乎。”说文解字就对习有一个解释,习是上面一个羽,下面一个白,这叫“鸟数飞也”。小鸟跟妈妈学习飞行,它学会后飞起来了,不亦乐乎。

所以,习就是知行合一的意思,学的东西用上了就不亦乐乎。习不是复习,白天上课,晚上又复习一遍,有什么不亦乐乎的?有的只是痛苦。但你今天学习了,明天考试就考到了,这时候才是真的亦乐乎。所以,习就是知行合一。


37.png


那怎么练习知行合一?遇到任何事情,你就要按王阳明讲的这句“切己体察,代入自己,事上琢磨,凡事彻底”来做。

比如说我们读历史,读到长平之战和赵括纸上谈兵,你不要光读故事,而是要代入自己去思考,如果我是赵括我该怎么办?如果我是赵王,我又该怎么办?你把自己代入进去,在里面推演,这才是真正地学历史。

然后你再把学到的故事和知识,再代入到你平时的生活中,在做的事上琢磨,把平凡的事做彻底,做到不平凡,这才是真正地学习。


38.jpeg


上面这两个人,左边的叫程颢,右边的叫谢良佐,他们都是大儒家,但是谢良佐是学生,程颢是老师。

有一天谢良佐去拜见程颢,程颢就问:“小伙子最近读什么书?”谢良佐就说读了什么书,程颢又问:“书怎么样?”谢良佐就叭叭倒背如流一般背诵了一大段,背完站在那里等着老师夸奖自己都背下来了。结果程颢冷冷地说了四个字:“玩物丧志。”

为什么程颢会说他玩物丧志?这和有些人在酒桌上说他很会背古诗,然后站起来啪啪啪背了几首诗,别人一夸,他就背的更起劲。这样的情况,他背诗是为了什么?是为了表演,对吧?为了表演而背书,这不就是玩物丧志吗?

曾经有学生问王阳明,说:“我读书总是记不住,怎么办?”王阳明说:“读书哪个要你记得?读书是要你晓得,你若晓得就不必记得,而你若记得却未必晓得。你会背,但你未必晓得它到底是什么意思,这有什么用?”

所以,读书一定要知行合一,代入到自己的事上琢磨,切记体察,这样你才是真正地学习。

我也算是一个有名的读书人,我也经常听到人说他一年读了多少多少书,有人说他一年读200本书,也有人说他一年读300本书。

我现在马上就要出版一本书,叫《华杉读书笔记》,我就统计了一下自己到底读了多少书。因为我读的每本书都有记录,而且还有笔记,所以我还能查到每本书我读了多少天。

统计完后,我发现过去13年,我一共读了515本书,平均一年下来是40本,其中花时间最长的是《罗马帝国》,用了387天读完。我2010年读的书最少,只有11本,因为那年我的身体不好。2017年读的最多,有78本。


39.jpeg


我的朋友也经常问我一些读书问题,就有人就问我说:“你读的书,怎么都记得?我读的书,我都不记得。”我说:“我知道你为什么不记得,因为你根本没读完。”大部分人读书,其实就是翻了前两页而已,后面都没读完。

曾国藩说:“一本未完,不动下一本。”读书就是每本书一定要读完,哪怕这本书你根本就读不懂,也要页页见面,也得把它给翻完。

朋友就说:“被你说中了,我大部分书都没有读完。但有时候我读完了,我还是记不住。”我说:“我知道你读完了为什么也记不住,因为你只读了一遍。”读书读一遍能记住吗?肯定记不住,至少要读三遍。

在座的同学们现在还年轻,现在你们也可能读论语,也读孙子兵法,你以为你读懂了,其实你也没懂。因为人只能读懂自己本来就懂的东西,这些书你们每隔3年,5年或者10年再读一遍,你就会有不一样的体会。因为你的人变了,你的思想变了,你的阅历也变了,所以你从里面读到的东西也变了。

我今天给大家分享了这么多东西,大家也未必都能听得进去,但是你会记住一些东西,然后在心里播下一些种子,未来你遇到某件事,可能会想起来当年我听华老师讲过这个内容,那这也算是知行合一了。

这就是我今天给大家汇报的内容,谢谢大家。


5

现场问答



学生1:华老师好,我是来自高中部的,我想问一下关于《大学》的问题。《大学》开篇说:“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”所以我想问的是,其中的“虑”还有“定”,到底是在思考什么?这个“得”又是收获了什么?谢谢。

华杉:这位同学的水平太高了,我在中国都不一定能听到这样的提问。这位同学刚才问到了一个《大学》里面很重要的内容,我们叫做“止定静安虑得”,“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”

首先“知止”的“止”是什么?就是“止于至善”。什么地方是“至善”呢?张居正在讲解这句话的时候,打了一个很好的比方,他说:“就好像到家了一样。”到家了就再也不想离开,这就是“止于至善”的境界。那么“家”是什么地方呢?我们常说“心安即是吾家”, “家”就是“心安之处”。

“定”是指“志有定向”,整句话的核心也是在这个地方。就是说,一旦确定了我的志向,我就能安静下来,不会为外物所移,不会被外面的事情所牵引。

将这句话应用在我们的企业经营上,比如说深圳的华为,他一直只做通讯。那么多年里,房地产行业赚了大钱,华为也有做房地产的机会,但是他“止于至善”、“志有定向”,就一直在自己的这条路上坚持,所以他能“静”、能“安”,能去认真地考虑自己该做的事情。

你最后问“得”究竟是收获了什么,体现在华为上,就是他在他的领域里,得到了相应的成就。

我自己的体会也是一样,我从事咨询业,从96年至今已有27年的时间,一直就是止于至善、志有定向。当然,我也有很多机会去做别的行业,当年有许多跟我一起做咨询的朋友,他们都是觉得哪个行业更赚钱,就转去做更赚钱的那个了。可是最后,他们在哪个领域都没能做成。

而我在咨询行业中积累了27年,到今天也算是在这个领域里做到了中国的最前沿。不说第一,我至少也得到了我想要得到的东西,并且展开了更大的前景,这就是我们讲的“止定静安虑得”。


40.jpeg


学生1:好的,谢谢。我想再问一个问题,我们知道儒学大家中主要有4位,分别是孔子、孟子、朱熹、王阳明。我想问一下,孔孟朱王所提出的这些关于儒道的思想,究竟有什么主要的分别?

华杉:孔子是这四位中最早的儒学大家,他所说的内容也是最浅显的。你看我写的关于儒学的书中,对《大学》讲得比较多,《论语》讲得反而比较少。因为《论语》本身就只讲“日用常行”,稍微深一点的东西都不讲。如果你问孔子生死问题,他会说:“未知生,焉知死?”总之就是你别整那没用的。

所以,西方哲学家,比如黑格尔,他对孔子的评价就比较低。他说:“孔子所说的东西,都是一些善良的、老练的、道德的教训。如果孔子的书不翻译到西方,可能对他的名声还更有好处。”

孟子的思想比孔子要更深一些、更进一步。他开始提到“心性之学”,也就是顺从他的良知。而王阳明是梦见了孟子托梦给他,然后发明了“致良知”的学说。

至于朱熹,他跟这三位并不在一个维度上面。孔子、孟子和王阳明都是思想家,都是自己提出了某种思想。而朱熹则是一个老师,一个最好的老师,他在编撰教材和教授学生上,很厉害,但他没有发明自己的思想。补写了一个“格物致知”的解释还讲错了。

最后,我们再说到王阳明,当王阳明提出“致良知”和“知行合一”的时候,实际上就已经不完全是传统的儒家思想了,他是离开了儒家,再往上有所发明。

但比较可惜的是王阳明只活了57岁,在他的时代,葡萄牙的使者已经到了中国,所以如果王阳明能够再多活20年的话,我觉得他可能还会有新的思想,但他的寿命也就仅止于此。以上,感谢你的提问。


41.jpeg


学生2:华老师您好,我是来自高中部的。我们说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”,您之前也提到自己会在凌晨的时候就早起写作,然后在工作之余,还要去读大量的书。请问您是如何进行时间管理,怎样去分配自己的时间的?还想请问您一般会怎样去做您的读书笔记?谢谢老师。

华杉:这真是个非常好的问题。关于时间管理,我的一位朋友曾说过:“华杉在时间管理上,真是六亲不认。”我觉得这是对我很准确的一个评价。

那么,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呢?其实我们每个人在时间上面都是公平的。我们公司曾经做过一个活动,叫做记录“时间去哪儿了”。这个活动是给每人发一个本子,把每天的时间分成15分钟为一段,然后记录下你这15分钟都在做什么。大家们记下来之后,就发现自己每天真正有效的工作时间,实际上是非常少的。

要管理自己的时间,第一件事就是曾国藩说的“少举事”。就像有朋友问我说:你怎么同时能做这么多事?又要经营公司,又要去讲课,还得写这么多书。我说是因为我除了这些事之外,什么也不做,少举事。

第二个,就是朋友评价的“六亲不认”,这是什么意思呢?比如说我住在上海,经常有一些外地的朋友来上海后,约我出来一起聚餐吃饭。遇到这种事,我从来都是不去的,我不去的次数多了之后,他们也就不再叫我了。

还有次我到一个城市出差,当地的一个同学知道了,临时发微信给我,约我晚上一起吃饭。我说我晚上有自己的事情,不能和你吃饭。他又说明天中午行不行,我说明天中午也不行,下午也不行,因为我明天下午就回去了。他说你来一趟都不见见老同学是吧?多少年都没见过一趟。我说这可不怪我,第一,我来出差,不是来见你的,当然就见不了;第二,每年我们的同学聚会我都有参加,而你却从没有来过。

这就是时间管理的第二点,就是时间要专时专用。我计划好要去做什么,就去做什么。

比如说我们去外地打高尔夫,说好打完球晚上有聚餐,结果聚餐的时候,有一半同学跑了。为什么?都见当地的朋友去了。我是管纪律的,就不许他们去见当地朋友。谁在深圳还没有百八十个朋友?如果都这样,我们就不要在一起玩了,对吧?所以说时间要专时专用,哪怕是玩也得这样。

第三,时间一定要大块地用。现在很多人都讲“利用碎片化时间”,我觉得这不对,我们要消灭碎片时间,时间得大块大块地用。

你要是能做到少举事、专时专用、时间大块大块地用,以及“六亲不认”,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时间其实有很多。所以我们大量的时间,其实都是在不知不觉中,就“逝者如斯夫”。

学生3:老师您好,我曾有幸拜读过您的《华杉讲透<孙子兵法>》,我这个问题是出于个人的好奇,因为您在书中谈到说“要等,而不是去战”。但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变化多端的时代,很多事情都发生得很快,各种新的科技、新的研究,随时会更新迭代。所以我想问的是,处于这种时代的我们,到底该怎么去等?我的第二个问题是,孔孟都说过“人之初性本善”,另一方面,荀子也说过“人性本恶”。但是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知道很多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的,它是有中间的灰色地带,所以我想问一下您对这件事的看法。

华杉:首先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。“等待”在孙子兵法里,叫“修道保法”,所以等待的过程其实是在做什么?比如在军事上,我们的“等待”是在练兵,是深挖洞,广积粮,修自己的道,保自己的法。

我们在等什么?是在等敌人犯错误。因为如果敌人不犯错误,你是不可能够打败他的。《孙子兵法》的基本思想就是:每个人失败都是因为自己才败的,得先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人,然后再等待敌人可以被战胜的时机。

很多错误,就是因为不能等待造成的。没有等待你就动手了,结果一动手就搞不定了,搞不定之后你就收不了场了。现在在欧洲发生的事情,不就是这样吗?我们希望在亚洲,这样的事情不要再发生。


42.jpeg


第二个问题,讲的就是科技的日新月异,或者新的思想方法,我有什么看法是吧?我觉得大家对这些有点过分关注。

曾经我讲“营销”时,有一个学员提问说:“华老师,现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,传统的营销方式不管用了,我们应该怎么办?”我说:“你说话好狂啊,传统的营销方式你都弄懂了吗?难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,传统营销方式你都试过了,结果发现都不管用?”

但事实上,传统营销方式他会不会?他不会。以前你不会,你也没着急,现在还是不会,又有什么好着急的呢?

接着,又一个学员举手了,他说:“华老师,我现在在做营销的时候,不知道怎么跟90后沟通,怎么办?”现在在座的年轻一代都是10后了吧?他那时候还是不知道怎么跟90后沟通。

于是我就反问他说:“那你会跟80后沟通吗?会跟70后会沟通吗?你说你觉得自己不会跟90后沟通,这意思是你会跟其他人沟通,对吗?其实,有时候你就连跟你老婆沟通都不会。”所以你会发现,有些事情是我们把它过分地放大了。

昨天在中华总商会,讲到现在世界局势的变化,我看那大家都很焦虑,甚至还有恐惧。对此我就说了一句话:我们的人生比历史更长,假定你出生在1910年的中国,你会经历清帝退位、民国建立、日本侵华、国共内战、进入社会主义,然后还有很多的政治运动,最后再到改革开放。而我们这一代70后,就没经历过苦日子,一路都在往上走,都是好日子。而且决定我们人生命运的,也并不是这些世界大事。

在我小的时候,每天早上我妈妈都会给我讲一个故事,而我的任务就是要把这个故事写下来,不会的字就用拼音代替,所以从五六岁开始,我每天都要写篇小作文。

我觉得我今天能做这些事,能有这样的写作能力,就离不开妈妈当年对我的影响,这种影响比世界历史和科技进步对我产生的影响要大得多。所以有句话叫“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”。

那么外界发生的变化该如何应对呢?还是王阳明的良知之学。心学创的始人陆九渊说:“我在那无事时,只是一个无知无能的人。一旦到那有事时,我便是一个无所不知、无所不能的人。”事情来了,你自然就会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修为,做出应对之策。

最后关于性善性恶的问题。这个问题,儒家恐怕没有合适的论证,可以用休谟的《人性论》来回答。

休谟一开篇就讨论善恶的标准,结论是:做让人愉悦的事,就是善;做让人痛苦的事,就是恶。比如施予让对方愉悦,这是善;偷窃让对方痛苦,就是恶。人性就是情绪,愉悦和痛苦两个情绪而已。

那么,人之初并无善恶,只是知道愉悦和痛苦,欲求就是让自己愉悦。长大之后,受了教育,才懂得让别人愉悦。

孔融让梨,是因为他受了教育,如果在两岁之前,他是不会让的。王阳明的“四句教”讲到了善恶:“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。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”其实这“意之动”,也是情绪在动,愉悦和痛苦在动,有人为善最乐,有人就乐在作恶。

所谓读书能修身养性,养的这个“性”,就是愉悦的舒适区,能以善为乐,就是好人。至于人之初,性本悦而已,就是追求愉悦。

学生4:老师您好,我是来自中学部的学生。之前也有看过您的《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》,其中的“传习”二字是《论语》中曾子所问孔子的,就是“吾日三省吾身: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”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这本书会选取这两个字为名?

华杉:这句话不是我选的,得去问选这句话的人。不过我可以讲一下传习录的故事,很多人读不懂传习录,为什么呢?因为传习录这本书的内容,是王阳明和他的学生们讨论“四书”的记录。

他的学生们学习《大学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和《中庸》,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问王阳明,王阳明为他们答疑解惑的内容被记录下来,再加上其他的一些讲话和文章,最终编撰整理成了《王阳明传习录》。

如果你没有读过四书,直接去读王阳明传习录,你是读不懂的,这就等于你没有读过教材,直接去读教材答疑。而且其他人写的那些译本,也只是给你翻译成白话文,没有去讲这些句子在四书里面的原意。

所以,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,就很注意其中的每一句话的意思,我要写出来这句话在哪本书的哪个地方,搞清楚这个问题朱熹是怎么讲解的,张居正是怎么讲解的,或者清代的儒家学者又是怎么讲解的。最后,我还要再来做一个自己的解释,那才算是把这个问题给讲清楚了。


43.jpeg


《传习录》由王阳明的门人弟子编撰而成,其中最主要的一个人叫做徐爱,他也是王阳明的妹夫。徐爱当时要把王阳明讲的话都记录下来,王阳明却叫他不要记,他说你记下来都是毒药。这是什么意思?

王阳明说:“我的东西都是因病发药,就跟中医一样。”因病发药就是说,我回答问题不仅是针对这个问题来回答,还是针对问这个问题的人来回答的。如果你把一张救治个人的药方记录下来,几百年后拿去治所有人的病,它当然就成了毒药,这是就是《传习录》的故事。

至于《传习录》为什么用“传习”这两个字,我想我们可以等百年之后去问问徐爱,看有没有那个机会。

公众号

顶部

x
抖音
抖音
关注“华与华商学”

正心术 立正学 走正道

x
关注华与华
关注华与华
关注“华与华商学”

正心术 立正学 走正道

关注“华与华”
关注“华与华”
关注“华与华”

获取更多超级案例